重新連結資源,停下自動化的耗損
- 生命之樹
- Aug 19, 2023
- 3 min read
當我們神氣越是耗損,我們就越容易躁動不安。而我們學習到應對這種躁動不安的方式,往往是再多做一些什麼事來平息這種躁動不安。然而,這種躁動不安反而會更強化原先耗損的情形。
舉個例子,我們工作中累積了很多壓力,造成耗損,累積了緊張在身體裡,於是我們可能很容易轉向吃下大量調味重、味道刺激的食物,並且接受很多的聲光刺激好讓自己放空,比如說手機、螢幕。當我們的感官系統越被這些強烈的刺激不斷地激活,我們的神經與內分泌系統也就持續不斷地被刺激著。於是常見的結果是,我們晚上躺在床上卻睡不著,或者睡醒了卻好像從來都沒睡夠,好像自己是顆永遠充不飽電的電池一樣。
在個案中,我們很常見的一種情形就是睡不好,同時連帶緊張、焦慮,或者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的情形。當我們內部的調節機制失靈,最直接呈現的一種情況,就是晚上的睡眠品質降低。
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情形,常在讀了大量書籍、吸取大量知識的人身上發現。這類人有著強大的心智系統,對於未知有一種恐懼,有一種想找更多知識將其填滿的衝動。這常常反映成獲取知識的焦慮,當沒有完全被吸收與轉化的知識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時,這類人可能會開始疑惑:「我學這麼多是為了什麼?」而累積起來的知識,同時可能會轉變成頭部的壓力。
我們常會發現,這類人除了頭部的壓力以外,背部常常也會繃繃的,並且常有因久坐而產生的下背部壓力。此外,這個人生命中的實際經驗也常有一定程度的斷開。他們可能最常用來理解生命經驗的方式是:「對,我上次看到某本書這樣寫」;然而,從自己出發的第一手經驗卻相對稀少。
通常來講,這反映了生命中的知識建立起來的疆界太過強固,之是從媒介的角色異化成生命中用以定位自己的主要定位,以至於跟自己的心有所失聯,也跟生命中的流動性有所失聯。對這類人來講最大的困難,或許真的是放下書與放下知識,而最直接反映這種困境的問題是思惟一種情境:「當我即將死去,我所有知識都帶不走,那那一刻我該如何自處?」
上述兩種情況僅是提個大概,大體上來講,調節機制的失衡最直接反應在身體上的情況,是生命中流動與更新的機制逐漸失靈。這或可比喻作生命中的水:當我們流動的管道變得狹窄,或者水道中的水開始停滯。
這時候我們需要的,通常不是做某些事,反而是先讓自己暫停下來,讓整個系統有得以喘息的機會。這時候,重新連結就有它的重要性在,有時光只是撫觸一下背部,做個長推後再回來,就發現這個人已經開始打呼睡著。
想法過多、過度自動化,常是一種深層的能量耗損,或者深層與表層的連結失去作用的情形。這種人可能出現腦袋過度運轉、停不下來的情形。只是叫這個人「不要想那麼多」「你就放鬆下來就好了」是沒有用的,如果這個人能放鬆或不要想那麼多,他早就這樣做了。
這時候,重新連結是很重要的,有時光只是撫觸一下背部,做個長推後再回來,就發現這個人已經開始打呼睡著。

コメント